篇首语:本文由编程笔记#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车载系统上服务(应用)生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车机系统上搭建的轻服务或小程序是指将服务或内容快速触达到用户,由简单交互完成特定功能的应用形式。 以下内容通过对轻服务的需求、存在形式和生态环境的说明,再讨论下轻服务生态发展和对应的技术准备。
* 以下轻服务泛指车载系统上有别于原生应用的轻服务及小程序。
轻服务(或小程序)生态是汽车行业的必然趋势之一。
IBM 2015年发布的汽车市场研究报告
汽车行业一直是一个高度结构化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有明确定义的边界。汽车制造商制定规则,而且几乎不允许“外人”进入 - 甚至消费者也没有过多的发言权。
报告中还定义了汽车行业面对的三个主要的外部颠覆者:
外部力量的加入,通过互联互通,会让行业边界日益模糊。汽车行业必然从传统的结构化走向开放,借助互联(网),进行从技术到运营的创新是行业变革的必然趋势。
对新入车厂而言,电动汽车技术的进步使得可以短期从硬件造车切入。长远来看,车的工具化趋势,又会进一步压缩车企和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企业增长将来自于提供附加价值,而不仅仅是销售更多车辆,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先是从购买环节开始的整个用车的整个周期内,对互联网所提供的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车将从一个功能性需求,到一个智能终端,再演变到服务的载体。
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车不再被普遍视为资产(本身就是消费的目标),而被视为服务的载体工具。消费者将更聚焦于通过车享受到的服务。
首先,从短期看车机上有对相关服务快速触达的需求。将车视为连接一切中的一环是非常自然的,在车上封闭的环境下,在安全、快捷出行的基础
上,让车与外界更好的连接,提供更好的消费体验。包括生活的便利性、出行的趣味性,以及保持服务的连续性也会被考虑的越来越多。
其中以生活的便利性为例,汽车可以成为用户提升生活体验的助手,通过导航推荐可以提供不同的生活选项,如纪念日推荐餐馆,规划全天外出游玩
的行程、车与车的互联方便家人和朋友多车出行等。
再者,从远期来看,消费者的需求是共享以及进一步的功能细分,更强调个性体验。以下分析来自麦肯锡在16年发布的报告Auto 2030 Report。
在这种场景下,车与平台再与车的互联,使用通行的帐号,可以完成自动登录、信息同步、规划执行等能力。
最终车本身将基本工具化,上层的提供服务的平台成为行业的核心。
和传统打印机、智能手机发展相似,汽车销售量及单车利润增势会逐渐放缓。未来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将成为主要的利润增长点。
以下分析来同样来自麦肯锡在16年发布的报告Auto 2030 Report, 可以观察到行业中利润未来增长空间:
其中30%来自引入新服务带来。注意这里的服务是泛指新的商业模式,包括共享汽车等。
面对这个趋势,IBM在2025汽车展望 里通过对汽车领域内分布在21个国家的175位高管做了调研,普遍认识到需要与其他行业进行协作,并利用车之外的技术创建基于新服务产品。下图为他们对于行业增长机会的判断:
*其中"2020年汽车行业"为之前一份同类型的报告。
在车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除了销售模式上车厂+4S店的模式,还是后装整体市场的运营模式,都会被从更宏观的生命周期内演进的模式推动不断创新。
下图是来自博泰官网
作为一个智能的移动终端而非驾驶乐趣的汽车,过去130年所形成的商业模式必然发生变化。除了基于智能互联带来的销售增加、二手车、汽车维修保养、汽车金融等领域的变化外,博泰正在与某新汽车公司合作,设计全新的商业模式;基于互联网金融与车联网结合的全新购买模式;基于新车、共享市场、货运物流的全生命周期模式;基于社会维修服务网络的全新汽车服务模式;基于打通手机、家庭与互联网生态的信息服务模式;基于车辆内CPS模式的消费提成模式;基于互联网金融的消费信贷模式等,真正帮助汽车企业从传统的汽车研发生产制造销售与传统汽车服务模式改变为基于大数据与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商业模式。预计至2022年该汽车公司的软件与数据服务收入将占到整体收入的40%,毛利润可以达到近55%。
车主是一个优质的用户群体,各家服务商都不会轻视他们的商业化潜力。
关注车主这个群体的服务提供商,除了传统汽车领域内的企业,也包括了在未来商业模式下的各个参与者。比如电商、互联网金融、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这些带着互联网基因的企业比传统汽车生态圈更活跃,都在积极尝试改造这个行业。
互联网模式带入的开放互通能力,将会推动行业内的企业和技术加速革新。单以大数据利用为例,就足以产生相当的想象空间:
以下同样为博泰
一个中国的汽车保险公司,每年保费收入大约70%是属于理赔的,以1000亿年保费收入而言,其中700亿理赔,扣除运营成本利润率仅为10%左右。如何大幅降低理赔率是每个保险公司都极其关注的问题。博泰在车联网大数据上深度挖掘,并与全球车联网UBI保险数据公司合作,提供全球领先的大数据驾驶行为UBI保险模型,我们可以精确的分析出用户的价值习惯好坏、每年公里数与高速频次多少、急刹车急减速超速违章次数、零点后出车次数、车辆保养情况好坏等数据,将优良驾驶习惯的用户给到保险公司给予更低保费,将危险用户卖给没有大数据能力的保险公司。针对目前的模型测算,可以降低50%的保险理赔费用支出,以1000亿为例,即使500亿节省中的250亿反馈给用户,另外的250亿也会将目前10%利润率提升到35%。
其它可以再参考:
目前国内乘用车利用率为3%左右, 其中使用占比最高的场景是通勤。根据沃尔沃的统计数据 人均通勤用车26分钟 (另外各城市有通勤用时数据可以参考,相差不大)。在这些场景下,安全、快捷地出行是核心需求,其它需求都必须为此让位,所以留下的可用时间片更为短促。
所以在使用场景上,车机系统上的服务更加碎片化,甚至是单点化。由此服务必须满足快速触达、即用即走的轻量化特点。车上是无法像传统移动互
联网那样关注用户粘性的。信息显示需要更加简洁,操作路径要更短,否则就会被弃用。这一块和张小龙关于微信的描述是匹配的: 用完即走,走了还会回来。
生态的传统壁垒和碎片化特点使得车机上轻服务应用场景比较松散。导致的问题是缺少一个足够大的场景来带动平台演进,但如果从 连接和数据 这个两个方向上来考虑,就能看到更大空间。
服务发展最关键用极大的克制来发展。不能让服务喧宾夺主,影响到用户的体验,甚至引入交通风险。所以服务与手机上移动应用不同,不能追求获取用户关注、不能追求用户粘性。而是需要以获取长远的商业转化率为目标。
车机系统作为服务的引入方,需要提供一套机制进行规范和约束。
数据将是车机系统输出给服务开发者的最核心的价值,而不是直接的商业转化。车机系统有更为完整的数据,包括:
当自动驾驶普及,可以为用户获得更多的时间。但与自动驾驶同步发展的共享用车可能会抵消自动驾驶为车机系统带来的空间。
手机在交互体验和安全性都不可能代替车机系统。但是车与手机的无缝连接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两者的关系可以参考android Auto到Android Automotive的变化。
短期来看生态是属于主机厂的,车机系统可以与主机厂合作共建。上面分析长期的用户需求场景来看,新的用户需求会推动主机厂间的数据连接,车机系统和超级App都可能在其中反客为主。
如前面所述,目前汽车行业的特点是高度结构化的,车企掌握最大话语权。好处是无法出现互联网下典型的头部效应,坏处是哪一家短期内都无法一家独大。
主机厂的话语权最强,必然会对数据和任何内容的分发进行严格控制,行成壁垒。
车厂对车辆本身的安全性负全责,所以进行深入且全局的控制是合理的。如果要有突破,一是服务平台可以聚合足够多的特有资源和价值,二是依赖于制订对车载系统安全鉴定、审核,以及追责的行业规范。
小程序正在颠覆移动互联网下的应用生态。但是小程序生态不能直接应用于车机系统,因为交互差别太大。主机厂与各个超级App合作也很难涉及到小程序的层面。
地图是出行的核心,基于地图提供附加的服务也是可行的。但是同样受制于主机厂的控制,地图提供商很难有机会直接运营,合理的方式仍然是由主机厂在地图引擎上搭建应用来完成。
车机系统作为主机厂采购的组件之一,主机厂更期望其提供的是能力的输出,其次是合作运营。
车机系统是未来打通不同车厂的最好途径,其次是超级App。另一个更可能的情况是出现一个利益冲突最小的第三方的平台。
如果轻服务平台以独立于车机系统进行设计构思,会更符合长远的规划。
在车机的服务生态内来看,车机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轻服务的整合能力,这也是主机厂最缺的。车机系统在生态存在被边缘化的趋势,车机系统只能尽量在更高层面上掌握主动权,比如通过服务的规范、深挖数据互通的价值来形成核心竞争力。
维持生态的核心是生态的构建者能够持续不断地输出价值,这样才能驱动整个生态良性发展。以车机系统为中心的这个生态中,前面讨论过用户体验与服务提供商的诉求是有冲突的,冲突的关键在于服务的商业化行为会对破坏用户体验。而最佳的解决方案是在保障用户体验和利益的前提下,将数据产品化输出给服务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再基于数据的使用来优化转化率。
转化有直接和间接之分。除了服务提供者直接拿到数据使用外,第三方服务平台也可能通过对数据的使用而获益。比如淘宝可以通过运用车机数据而优化商品推荐的转化率。
数据产品可以简单以账号体系打通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账号的关联来实现。并且关联交易则可以由一个统一的平台进行授权和管理。
无论是微信小程序,或者Google推动的AMP(还有Facebook的Instant Page)都是通过限制平衡了开发者和用户的诉求。通过提供刚刚够用的能力,限制不恰当的实现(如广告),提供一致的交互体验,让用户得到更好的体验。对于开发者,平台或者通过提供有价值的用户数据,或是提供更多的点击率(如搜索结果靠前),为开发者带来价值。
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用克制保障生态的长期健康发展。
汽车服务领域虽然容量巨大,但因为它的高度长尾化的特点,导致平台不适合过于中心化。生态发展上需要追求去中心化,为更多服务角色在生态找到空间。
以微信为例,大量小程序其实是出自于几家代理商,它们的活跃保证了生态的快速发展。下图为一个微信小程序代理商可以提供的服务:
另一个反例是FaceBook的开放平台初期发展的经历,完全没有共利共生的想法而导致其广受批评。
反观国内Web生态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平台建构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急于进行流量变现,而忽视了生态中一些中间商的利益。导致目前没有一家可以对抗微信小程序的冲击。
这个生态的容量是巨大的,在真正找到推动生态良性发展之前,前面谈的都需要实际论证,而论证的最好方式就是先垂直。以建生态为名,搭好台子再招商引资,很可能因为没抓到真正的需求而收个烂尾。搭建平台是个技术问题,而生态成功的关键并不在技术。先克制一夜做大的想法,找到一个垂直领域,边建平台边摸索生态的价值和运营方法。
为什么深入到垂直领域?可以参考科大讯飞关于之前轻平台方案的反思:
中国市场有一个定律:技术服务商如果只做个纯to B的轻平台,结局是既聚合不了数据,更找不到心甘情愿为技术买单的人。所以普遍的选择是下沉到垂直领域,越深越好。
虽然平台差异很大,但是也能反应出单纯从提供技术服务的角度来发展平台是难落地的。
将规范标准化是在更高层次占据主动,为下一步的多车联动后平进行布局。
从长远看,轻服务平台需要独立于主机厂、独立于车机系统存在。在标准化过程中占据先进,并能引导先行才能积累足够的竞争力。标准化的意义在于规范和透明,是占据先机者的武器。反观服务本身并不能形成有效的护城河,因为服务的开发成本必然越来越低,平台的选择衡量标准就是直接价值上比大小,对平台很可能是零和游戏。
只有通过标准化,才可能降低平台粘性高的玩家通吃的可能性。如果在移动互联网下,这样的做法不会有什么效果,但考虑到目前汽车行业割据严重的情况反而是存在可能性。
Web App或是Native App的争论持续很多年,最后二者走向了融合,形成了一个以Native App为超级应用搭载Web技术的小程序生态。小程序还证明了用完即走的轻量化才是长尾应用最合适的存在形式。
在操作系统层面,Google推动Android为Web提供更多接近Native App的能力。这也影响到了ios,使得Apple在Safari及WebView上也在跟进。
从开发者来看,前端本身的技术演进(RN/Vue.js等)、浏览器/WebView的演进(特别是JS Engine)、小程序的影响,Web技术有成为某种中间表示的趋势。即: 使用Web的技术开发,在最终显示则可能使用H5方式,也可能使用Native方式。
参考: 2017前端技术发展回顾 。
安全性即需要保障驾驶安全&#xff0c;也要保障数据安全。除考虑标准的H5安全特性之外&#xff0c;还需要有线上运营能力。<略>
作为一个克制的生态&#xff0c;最好的方式是以框架将各种约束固化下来。
在设计概念上&#xff0c;基于车的交互特点&#xff0c;UI整体设计应当制订一个规范。比如Material Design将Print‑based Design思想应用进来&#xff0c;让UI在炫目的同时也解决了Android设备碎片化导致的体验不一致的问题。
在车上&#xff0c;需要更加推荐简明、清晰的UI风格。太过花哨或者繁琐都会过于吸引用户注意力。
另一方面&#xff0c;还需要对语音交互友好&#xff0c;以便于进行语音交互。提供标准的UI交互&#xff0c;还有助于车上其它衍生产品使用。
框架提供的设计应当清晰、通用。服务提供商会更乐于关注于服务和内容本身&#xff0c;框架需要尽量简化开发成本。从使用的语言&#xff0c;到使用流行的开发模式都需要有很好的支持。
数据是整个生态的基础。无论从数据采集到数据输出和运营的平台&#xff0c;都值得仔细打磨。既要保证数据采集的有效性&#xff0c;又要保证不引入隐私、安全和流量问题。
数据采集的意义不在于大而全&#xff0c;而是在用户授权后有所控制&#xff08;线上配置&#xff09;地收集有价值的数据&#xff0c;再通过产品化的方式输出。
运营能力的另一个体现&#xff0c;是可以借鉴应用分发在内容聚合上的创新。如百度首先提出的应用内搜索&#xff0c;在AliOS层面&#xff0c;可以提供一组接口由开发者实现&#xff0c;在搜索时实现服务内容的搜索&#xff0c;提高服务的曝光率和转化率。
从私有汽车到共享汽车的转变也是一个大趋势&#xff0c;虽然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但在基础设施规划和设计时&#xff0c;诸如账号、数据采集等都需要考虑到共享汽车的场景。
<略>
智能汽车车载系统上的轻服务平台是一崭新的领域&#xff0c;对互联网和现有的汽车行业都是全新的。除了我们在互联网和汽车行业两个传统领域的融合外&#xff0c;还需要用新的思路来看待。由技术提供保障&#xff0c;通过更开放、更克制的方式推动生态的构建。
* 写于2017年底。